![31353_tvna_6627.png]()
雷公山乌杆天麻生长于贵州雷公山山脉,这里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认定为 “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之一”。
![图片]()
雷公山最高海拔 2178.8 米,总面积 4354.73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88.87%,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 56000 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2 倍,堪称 “天然氧吧”。区内物产资源丰富,有 2000 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 43 种;野生药物资源多达 3700 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 80%,自古便有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 的美誉,是天然药物宝库。
![图片]()
雷公山区域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温度 14—15℃,年降水量 1500 毫米,空气相对湿度 80%。独特的温度、湿度、海拔、高原阳光,加上无工厂、矿区污染的环境,使得这里所产苗药和土山货品质出众。
![图片]()
生长于此的乌杆天麻,汲取高山矿物质泉水,呼吸高浓度负氧离子,吸收千年沉淀的原始森林腐殖土营养,又地处地球黄金经纬度,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其 “山珍之王,麻中帝皇” 的卓越品质。
雷公山乌杆天麻野育地点通常在海拔 1200-1900m 左右的高山。选择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带等遮蔽度 65%-80% 的半阴半阳的坡地或平地,以腐殖质土、沙壤土为宜。
到达野育地点后,工作人员将进行对菌床的培育,他们在地面挖一个长方形的坑穴,整平后铺上一层腐殖土,然后将已准备野生乌杆天麻生长环境中的阔叶树的木材作为菌材均匀摆在坑底铺平,窝间距根据地势适当调整,留好排水沟。将密环菌枝紧靠放在木材两侧口处,剩余的蜜环菌种均匀散放在木材中间。用腐殖土填平菌材,再覆盖一层薄膜,其上覆盖腐殖土壤,轻轻压紧,不留空隙,最后覆盖枯枝落叶为龟背形,略高于地面。
经过漫长的3-6个月等待,菌床终于可以进行天麻的种植。工作人员选取已经做好的菌床,将覆盖菌床的土壤推开,打开两边薄膜,菌材上面放一层新材,用刀斧斜砍菌棒破菌口。
![图片]()
间隔摆放出头,空间填满枯枝落叶和沙土混合物,摆放麻种,麻种 “鹦哥嘴” 朝上,将麻种放在菌材的截口处。放种完成后,在种子及菌材上覆盖腐殖土壤,轻轻压紧,不留空隙,最后覆盖枯枝落叶为龟背形,略高于地面。
![图片]()
天麻采收在秋季 10 月下旬和次年春季 3-4 月进行,逐窖开采。
![图片]()
采用人工刨挖的方法,采收时先撤去坑上周围的保护设施,用手或铁铲拨去土壤表层枯枝及腐烂树叶,再用锨铲去覆盖土,然后用手缓慢往下刮挖,当露出天麻时用手小心掀起菌材理出天麻的着生处,取出大小天麻,取完一层后再取出下层菌材继续采挖,直到全坑取完为止。